黄峰,长春人。小时候黄峰体质非常弱,他的父母都是搞京剧的,有朋友建议黄峰去练花滑锻炼身体,所以在他6岁的时候去练习花样滑冰。没有练花滑之前一个月会生病一次,半年大病一次,持续的训练之后体质增强了非常多。
从业余运动员转到专业运动员,黄峰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他的父母是搞艺术的,所以黄峰“自带”音乐天赋,但花样滑冰是一个竞技类项目,所以在考验体能的时候,黄峰就不占上风。从专业运动员过渡到拿冠军或者进入前三名拿奖牌,这个时候就需要很强大的体能支持,而想要有体能支持必须要很大的运动量,黄峰在大运动量训练时经常会受伤,这是本身体质的难关,这个难关到最后他也没有跨过去。在黄峰运动生涯的后期,胫骨和膝盖有很严重的骨膜劳损,致使他不能承受很大的运动量,所以成绩也只能停滞不前。
专业竞技运动员在体能和专项上的训练是非常枯燥艰苦的,如果当时拿到了好的成绩对于之后的运动生涯会有更多的持续,给予你更大的鼓舞,但是相对来讲对于成绩一般或者成绩稍差的运动员,之后对于这个专项会有很多的抵触。 黄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离开、冷静之后又回归花滑工作,还是因为对这个项目有许多不舍,但花样滑冰毕竟有非常迷人的地方。之后,黄峰进行花样滑冰教务以及裁判的工作,完全是凭着自己的这股热情。黄峰在2001年考上花滑裁判证,2005年成为国际裁判,2011年通过国际滑联单双人裁判的考试,2012年通过了国际滑联冰舞裁判的考试。这些年裁判执法工作,也让他不断拓展人脉,认识更多的人也让他对花样滑冰有更多的理解,同时更离不开花滑这个圈子。裁判的收入是非常少的,举个例子,一个国内最高级别的全国比赛,裁判的补助是500—800人民币左右,国际的比赛像是世锦赛,对于裁判的补助就是200美元或者200欧元,所以支撑每个裁判员的就是对于花样滑冰的热情。很多国外的裁判包括一部分国际滑联的工作人员都是有自己的职业,兼职来做花滑的相关工作,大家的共同点就是对花样滑冰的热爱,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喜爱花样滑冰,并参与其中。
作为中国花样滑冰协会的一名裁判员,每一次国内的比赛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都会下文对每一个单位进行指派,点名指派哪一名裁判员参加比赛的裁决。黄峰当时在吉林省花样滑冰队退役之后,直接通过吉林省体委考取了裁判员的证书,当时是一级裁判。从一级裁判过渡到国家裁判还需通过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的裁判学习班的考试,之后才能达到国家级裁判。然后由中国花滑协会申报到国际滑联,通过国际滑联的考试才能成为国际裁判。
从青少年来讲,为了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技术更重要一些。大家可以从世青赛的分数上看出来,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在青年组运动员比成年组少一个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大多数运动员的技术分是高于节目内容分的,同时青年组运动员他们的表演需要更内心化、细腻化的调整才能过渡到成年组的水平。其实花样滑冰的新系统修改规则之后对于运动员的要求是更全面了。前几年刚刚改革成新系统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很多的运动员不尝试做高难度的动作。孰重孰轻其实两者都重要,一个好的运动员,能拿到世锦赛和奥运会冠军的运动员无疑是两方面都做的非常完美。